作者:台北律師公會民事法委員會委員 杜俊謙律師

按最高法院一○六年度台上字第四○四號民事判決意旨略以「按所謂同時履行之抗辯,係指雙務契約當事人之一方,於自己所負之債務已屆清償期,經他方請求給付時,得於他方未為對待給付前,拒絕自己之給付而言。債務人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者,在未行使此抗辯權以前,仍可發生遲延責任之問題,必須行使以後始能免責。故雙務契約當事人所負債務均屆清償期者,一方單純請求他方為給付,並未表明於他方給付前拒絕自己之給付者,並不當然發生同時履行抗辯之效果,就自己義務之履行,仍可能發生遲延責任。」

查最高法院一○六年度台上字第四○四號民事判決之案例事實中,就同時履行抗辯部分,即使本件兩造已於原審就:上訴人圓方公司於九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已依「自定契約」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已列為兩造不爭執事項(十七);惟最高法院仍以「系爭自定契約未有如中信契約第三條關於圓方公司簽發擔保本票義務之約定,則所謂圓方公司依「自定契約」行使同時履行抗辯,何能認係其拒絕自己簽發擔保本票義務之履行?且圓方公司於九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所發存證信函、九十九年八月十一日起訴狀記載、九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寄發之存證信函,僅係敘明李○剛應履行交付過戶證件義務,毫未提及關於自己簽發擔保本票義務之履行;圓方公司甚且陳稱:李祥剛有先履行備齊前揭文件交予指定地政士之義務,關於中信契約部分,是於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次行使同時履行抗辯」等語認定「原審所稱(上訴人)圓方公司於九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依自定契約,或九十九年八月十一日、九十九年十月十八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就所負簽發擔保本票義務有無影響?能否謂因其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而就該義務之履行,不負遲延責任?均非無疑。」為理由,認定二審法院有再進一步釐清之必要,將原判決此一部分廢棄。

合併觀察近期最高法院一○六年度台上字第1052號民事判決意旨略以「認定事實、取捨證據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苟其認事、採證及解釋不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與證據法則及無悖於法令,即不得援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本院28年上字第28號、同年上字第1515號判例參照)。」以及「按鑑定為一種調查證據方法,所得結果係供作法院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真偽之證據資料。如當事人僅合意指定鑑定機關,而未合意就特定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依鑑定結果作為其證據者,依民事訴訟法第326條第2項規定,僅生法院應從其合意選任鑑定人之效力,法院仍應踐行調查證據之程序而後定其取捨,不受鑑定結果之拘束。」等見解,更加深刻體認兩造當事人之爭執事件一但進入法院審理程序,縱使是兩造不爭執之事項,法院仍得以再進一步釐清為理由,而進一步認定出與兩造不爭執歧異之事實,訴訟中處於在「認定事實、取捨證據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苟其認事、採證及解釋不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與證據法則及無悖於法令,即不得援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之法律風險下,當事人若有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者,至少必須表明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中「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等文字之明確表示,或許方能免於民法相關之遲延責任,此部分自是不可不慎。

歷史文章請點此                                             《此文章為作者之意見,不代表本公會之立場》

 ------------------------------------------------------------------------------------------------------------------------------------------

 杜俊謙律師,台北律師公會民事法委員會委員,臺灣大學法學碩士。